
昆明十三五继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开出治涝解渴“方”
“逢雨即涝、雨后即旱”是包括昆明在内的许多城市面临的城市问题。一边是缺水,一边是汛期雨水白白流走,“海绵城市”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方式。政府工作报告对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提到,“十三五”期间昆明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接下来的五年中,昆明将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将对昆明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昆明市水务局。
进程
152个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发挥“海绵”作用
早在2009年,昆明就开始启动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工作。昆明市水务局副局长、市节水办主任龚询木介绍,在这一年,昆明市创新制度,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明确了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是节水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符合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纳入节水“三同时”要求,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通过这些措施,启动了“海绵城市”最初的尝试。
2011年,昆明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雨水污水和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昆明市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进一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多年来,昆明市节水办每年组织昆明地区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的相关设计和技术人员,开展雨水综合利用设计和施工技术培训与交流,不断规范设计和施工水平,并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绩效评价,为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2014年,《昆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首次从规划层面对低影响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提出要求,要求通过源头削减和过程蓄滞进行径流控制,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新建地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宜低于40%等,为昆明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奠定了基础,也充分体现了规划的工程指导和理念引导的作用。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唐丽 张梦曦] [编辑:昆明热线]
- 上篇文章 / 晋宁搭建“三维”构架 塑造立体党建格局
- 下篇文章 / 2016年CES趋势:应用场景成技术创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