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山区精准治理“因河施策”全力推进滇池治理
凌驾在河上的一根一人抱粗的水管,便是经第三水质净化厂处理后的中水,已达排放标准,每日有2万方中水经由管道回送。以西山区甲壳城市附近西苑浦路为起点,穿过碧鸡路,又回到水质净化厂,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一抹灵性。
既然老运粮河通往草海,河流上游的污水问题目前尚未“根治”,那位于西山区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守住吗?在老运粮河入草海口湿地,记者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进水口的“黑水”,在第三水质净化厂出水口已经变得十分清澈,于积善村附近流入草海。入湖口湿地,成片的滇朴林和路两边的香樟显现出春天的活力,在经历一个寒冬之后依旧挺立。入湖口湿地筑起的生态围院,成了一个天然的红嘴鸥栖息港。“十年前我曾经和家人一起来野餐,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已经变得像公园一样,太美了。”陪家人前来游玩的市民刘女士说。
2006年,西山区率先在草海开展“两退两还”生态带建设工作,共完成“退塘还湿”1099亩,栽种乔木近9000株,种植水生植物96.45万丛,完成投资1919万元。以老运粮河入草海口湿地为代表的湖滨景观转变,正是西山区对改善滇池水环境持续投入的有力证明。2008年,昆明市在滇池流域开始全面推行“四退三还”工作,在此前“两退两还”的基础上,西山区相关部门进一步清查了草海沿湖各企事业单位、村庄水塘、鱼塘的使用以及产权情况,并开始进行清退工作。
“按照市政府相关要求,今年5月31日前,要完成草海湖滨生态建设前期工作,6月30日前,要完成12个水塘和106个鱼塘共计919.5亩的清退工作。”西山区环境综治办、环保局相关负责人通报了“退塘还湿”工作的进展、重点难点分布的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姚丹苹] [编辑:昆明热线]
- 上篇文章 / 2016年晋宁县“两会”召开 承志前行续写发展新辉煌
- 下篇文章 / 转型升级促跨越 昆明高新区开启“十三五”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