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浅阅读不妨多些宽容和理解
2016-08-31 18:39:48 | 昆明热线 | www.cnkmol.com

深阅读

回归中国人的读书精神

中国的历史悠久绵长,中国的文化亦传续不绝,必有赖于中国人高贵的读书精神,此种精神亦来自于中国的文化传统

金秋九月,又到开学季。读书总是永恒的话题。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德性的修养,内心的开悟,艺术的创造,科学上的观察实验,办事才能的训练,人情世务的洞达,皆不必多读书。但智慧的记载,知识的传递,人事的记录,实验的总结,大多皆载于书中。书籍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镜子,人必须要从此镜子中,才能了解整个人类文化的大体,而由自然世界走入人文世界。读书成为人生中一大事。

中国人历来对于读书有着至高的崇拜。对读书人总是极尽赞颂,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关公夜读《春秋》,孙敬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萤囊映雪,李密牛角挂书,范仲淹借读寺庙,顾炎武读破万卷书……对读书法的总结都可以集结成一部历史,董遇读书时之三余,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朱熹读书循序渐进,陆九渊读书优游涵泳,陆游读书有的放矢,郑板桥读书求精求当。对读书的光景总是眷恋神往,或师徒相聚,以书问答;或三五贤友,指书论道;或焚香而坐,念念有声;或青灯黄卷,神思遨游;或清幽古寺,与哲长伴;或乘风行舟,唱诵兴发;或戎马倥偬,手不释卷。中国的历史悠久绵长,中国的文化亦传续不绝,必有赖于中国人高贵的读书精神,此种精神亦来自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孔夫子有“学而时习之”“学不厌而教不倦”之训,开出“学”之精神,意蕴无尽,后之学者更是将此“学”之精神弘扬光大,长养出高贵的读书精神。

时至今日,一些人似乎不会读书了,亦渐丢失最为高贵的读书精神。现代人读书常是浅度的,对于深入的解构望而却步,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啃一些“费劲”的书,稍微读书也是喜欢望文生义、仿佛一二。现代人读书常是平面的,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度关照,人们的观念常是非此即彼,所看的书,所写的书,常在一个平面打转,忘了人生宇宙是立体的、全辐的。现代人读书常是零散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心中念头纷然杂陈,时间也被切得很零碎,博客、邮件、短讯即是这种现象的表现。现代人读书常是随意的,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人们往往是被阅读,目之所及,皆是信息,自己亦不知该如何选取。这种读书习惯被称作“浅度阅读”。由上观之,“浅度阅读”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精神的怠惰、心性的浮躁、思维的平面化,境为心造,试想若一个社会大部分人都已养成此习惯,精神还能振拔、提撕起来吗?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尹传刚 刘学谦] [编辑:昆明热线]
聚焦春城·昆明新闻
昆明热线 大美春城 魅力昆明
Copyright© 2005-2023 CNKM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