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浅阅读不妨多些宽容和理解
让我们回归历史文化,重新找回中国人的读书精神。《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欧阳修学文,以韩愈为学习对象,将韩愈的文章抄在纸上,贴在一块木板上,然后他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读,用手指头顺着读,就这样一直读下去,读到他用手指头摩擦的那些字已经模糊了,纸已经磨破了,他才换另外一篇文章。王船山四岁与二兄王参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入塾读书,七岁读完《十三经》,八岁卒业私塾,十岁从父读《五经经义》及大量古代哲学和史学典籍,十二岁能咏诗作对,通晓文辞,以文会友,崭露头角。中国历史上好学之士数不胜数,随手偶拾几例便可体会到中国人的读书精神。
我们若是作一对比,可以将中国人传统的读书习惯称为“深度阅读”。笔者认为“深度阅读”有三大特质:读书内容精当、读书时间长久、读书功夫扎实。试看古人所读何书,四书五经而已,却已人才辈出,宋初宰相赵普言“半部论语治天下”非虚说。经典一部胜过杂书万本,圣贤的思想穿越几千年,仍然引领我们心灵,所以我们要提倡读经典,读历代公认的伟大著作。再看古人读书的时间,古语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从此可看出古人读书是花费很多时间的,朱子即主张读书要能成诵,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有这样的“深度阅读”,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广大高明、充实饱满、刚健不息、浑厚坚毅、静默沉潜的大生命,此种生命才算得上是人才。
读书长养性情,文化回归生命。唯有回归中国人的读书精神,生命才能更加光辉,请朋友们回来吧,回到心灵的家园。(作者:成都大才教育教师)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尹传刚 刘学谦] [编辑:昆明热线]
- 上篇文章 / 浅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 下篇文章 / 听说过“气象病”吗?变天的时候就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