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正是万象更新、万物复苏的日子,处处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洋溢着蓬勃生机,人们终于可以从寒冷沉闷的冬天走出来,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新生命、新季节和新希望。而清明,最初的意思就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最初,它仅仅只是一个节气,位于春分15天之后,后来又逐渐变成了一个节日,并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综合扫墓与踏青的不同文化主题,体现着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成为春天最盛大的节日。
经过寒冬的冷峻考验,有老生命的凋零,也有新生命的孕育,而春天则是最能展现大自然顽强而神奇的生命力。其实,不管是追思先人,慎终追远,以扫墓祭奠进行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还是勿忘生者,珍爱生命,以踏青游玩迎接春天,迎接新的四季循环;这阴与阳,这死与生,都是悲伤与欢喜的交集,都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都是和生命有关的永恒话题。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起源于周秦时代人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只不过最初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这一天。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到被民间效仿,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祭拜先人亡魂。举家到先人的墓前除草添土、修整坟头,再摆好贡品,点上香烛,向逝者庄重地献上思念与敬意,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健康、家族兴旺。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扫墓祭奠的关键并不在于烧纸钱,而在于孝敬祖先的感情。如今各地倡导的骨灰入海、树葬花葬、网上祭奠等活动,都是在以一种更加文明的方式,突出祭祀文化的情,还清明节以“气清景明”。
扫墓本身就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仪式,它以其特定的方式,周而复始地提醒人们,祖先是我们生命之源泉,个人的生命与生存活动是家庭或家族大生命中的一个环节,正是在不断的新生和死亡中,血脉得以继承,历史得以发展。同时,因为清明节纪念的对象是“死者”,而“死亡”是每个活着的人都要学习接受的结局,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所有人的生命。
在古代,扫墓之后,还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有踏青、春游、蹴鞠、拔河、放风筝、荡秋千、戴柳、射柳、斗鸡等等,此时大地回春,天气转暖,人们踏青郊游,回归自然,可谓顺应天时,古人认为这样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大众娱乐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加强家族之间联系、增强集体记忆。
相比扫墓的沉重,踏青似乎显得有点轻浮。为何人们要一边魂系彼岸逝者,又一边钟情于现世生活呢?其实,民间传统文化常常将生与死等量齐观,将生命看作抛物线形的自然过程,对生和死都抱顺应自然的态度,认为人来自黄土又归于黄土,生死是一个自然的循环过程,只要是寿终正寝,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而赏春游艺、亲近自然,正是在享受和珍惜祖先赐予的生命,是生命力的展现和张扬。
扫墓和踏青就是这样奇妙地糅合在了清明节,它们共同的焦点都集中在生命的轮回,人们在春色中感受四季的流转,举行生者与死者的生命交流仪式,在各种物质快乐和游艺活动中感受生命的畅快,寻找生命的真谛,彰显勃勃生机的生命精神。
- 上篇文章 /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将在海南博鳌举行 全球期待中国声音
- 下篇文章 / 一头野生亚洲象“闯入”普洱市区 未造成人员伤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