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下海”的人 云南边境线上的“逐日者”
2018-06-03 18:22:55 | 昆明热线 | www.cnkmol.com

身处中国西南边陲的深山腹地,一直向着开放走。

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云南省普洱市的边境县市,结识一批“逐日者”。他们的故事,支撑起当地的发展,也折射出边境地区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

第一批“下海”的人

58岁的吴桂文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1983年,二十出头的他拉着一车苹果,从重庆来到云南。随后开启他往返边境和内地的水果贩卖之旅,成为边境地区第一批万元户。

“小时候家里穷,也没机会上学,出来就是为了讨生活。”吴桂文说,大字不识一个的他,只有一股拼劲,就想着把事做好。

凭借异于常人的敏锐力,2001年,吴桂文开始在边境县投资种香蕉,“腾飞了起来”。2012年,香蕉行情下跌,吴桂文又果断辗转至与越南、老挝接壤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种植沃柑。如今,其1.76万亩的沃柑种植基地,已陆续迎来盛果期,并成为水果市场上的“新宠”。

在吴桂文看来,作为第一批下海的“螃蟹”,他享受到开放的红利,也见证边境地区的巨变。“刚来这儿时,好多地方路都不通,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会通飞机。”吴桂文说,改革开放给他们家及边境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始终坚信,“只要踏踏实实干,就能有所收获”。

拉祜山寨首个外出务工者

1949年以前,繁衍生息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祜族人还处于“刀耕火种,狩猎为生”的原始状态,鲜与外界接触。澜沧县蒿枝坝村首个农家乐老板段春梅的人生轨迹,折射出拉祜族人前进的步伐。

上世纪90年代初,年仅13岁的段春梅走出山寨到县城做保姆,成为寨子里首个外出务工者。后来,她越走越远,去了山东、北京、广东等地,当过导游,做过幼师,也在工厂务过工。

“第一次外出打工,从村寨到县城,走了一个上午。后来去山东,坐了3天3夜的车。”段春梅告诉记者,拿到第一个月20元的工资,她给家里买了个“席梦思”,整个寨子都轰动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叶娟 胡远航] [编辑:昆明热线]
聚焦春城·昆明新闻
昆明热线 大美春城 魅力昆明
Copyright© 2005-2023 CNKM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