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神药”夸大药效蒙圈老年消费者“三无”西药粉利润惊人
2018-07-15 10:07:03 | 昆明热线 | www.cnkmol.com

近日,这起案值高达12亿元的特大利用互联网制售有毒有害保健食品系列重大案件的主要嫌疑人陆续被起诉。据承德市公安局食药支队副支队长张忠钰公开向媒体介绍,犯罪嫌疑人刘某某造假的包括仁合胰宝在内的32款保健品,都宣称是用中草药配制而成。然而据警方查证,所有32个外包装不同的产品,胶囊里的成分却都和仁合胰宝完全一样,实际上只是掺杂了化学药物苯乙双胍的稻糠粉,跟包装盒上标注的成分没有任何关系。

而驱使刘某某等人冒险制售假冒有害保健品的原因,则是因为有暴利可图。代加工窝点的刘某某接到张某的委托后,将造假成本不足5元一盒的“仁合胰宝”等有毒有害保健品,以12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张某;张某再以每盒40元左右的批发价卖给二级经销商程某;而程某拿到货物后,在电商平台上以每盒125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无独有偶,在湖北警方近期破获的一起跨省制售假保健品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王某以每25公斤1万元的价格,从武汉购买75公斤西地那非西药粉末,又从郑州菜市场购买来玉米粉,“几捧西地那非粉,加上几捧玉米粉倒在脸盆里,搅一搅,用胶囊一舀,盖上盖子”,一款保健品就“出炉”了,整个生产过程没有任何标准,西地那非放多少全靠估计。

据王某交代,用这种方式生产的“保健品”一盒成本只有几毛钱,但售价则可高达数十元。而在这些产品说明书中,“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可服用”也被标明,但对于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来说,西地那非使用不当或用量过大有可能会导致猝死。

违规 原料药处方药流入市场

分析各地警方公布的制售有毒有害保健品案情不难发现,这些有害保健品的生产原材料主要有两大源头。

一个是非法原料药假借“医药中间体”流入市场。据专业人士介绍,所谓医药中间体,其实是原料药的前身,属于化工产品。换句话说,医药中间体不属于药品,普通化工企业无需取得药品生产资质即可生产,而原料药则必须取得相关药品生产许可证才能生产。

在仁合胰宝制假案中,作为非法添加的原料药苯乙双胍本是禁止生产的药品,但刘某某却从山东曲阜的一家化工企业轻易买到。这家化工企业经营的是精细化工产品、医药中间体还有植物提取物,并不涉及原料药。

警方查扣该企业1.3万公斤白色结晶粉末后,将取样送检。经检测,该批结晶粉末含有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成分,被定性为化学药品。因此,这家化工企业名义上是销售医药中间体,其实却是在销售非法原料药。

而非法保健品生产原材料的另一大来源,就是制假人利用药品销售部门的监管漏洞虚构身份,使大批处方药流入非法交易市场。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王莹] [编辑:昆明热线]
聚焦春城·昆明新闻
昆明热线 大美春城 魅力昆明
Copyright© 2005-2023 CNKM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