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这并不是最困难的阻碍,让杨文静为难的是工作期间看书,被领导发现。她讲起一次尴尬的遭遇:有一天我在办公室复习,领导坐在附近。一位同事走过来问,你复习的怎么样了?我没有回答她,但发现旁边的领导正很严肃地盯着我。
在工作与读研两座大山下,杨文静都不能放弃。“我不能辞职备考,否则养不活自己。但又工作又复习,确实压缩了我的休息时间,还得随时防着领导看见我悄悄学习。”
图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内,一名学生为鼓励自己挂起的留言。杨雨奇 摄
专家:考研与否切勿盲从,应作长远职业规划
考研热有着现实的数据支撑,去年,2018年度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人数达238万人,相较于2017年增长了37万人。而在这次考试报名中,湖北、辽宁、湖南、河北等地的考研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
闫欢是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她对近年来的考研热有着直观的感受。她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经济水平提升,家长对孩子教育资金投入的增长,让学生养家的负担变小,追求高学历、好工作就成了多数人的选择。
但闫欢并不支持大学生为了躲避就业跟风选择读研,“研究生学习是半社会状态,若适应不了工作压力,你也很难适应读研的学术压力。”
面对连年上升的考研大军,华图教育考研项目部院校规划师贺争解释,一方面各高校扩招幅度提升,硕士文凭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学历证书,另一方面,某些职业深入发展,倒逼学生不得不读研,“如医学类,如果不继续深造,很难找到好的工作。”
此外,贺争认为,学生心里的“名校情节”也是考研热的原因之一,他说,很多学生都想通过读研,追上本科学历的差距。
实际上,考研和读研的难度并不算低。作为一名有数十年研究生辅导从业经历的老师,贺争认为,伴随考研的人数扩大了,考研特别是考名校的困难程度也在增加,分数的角逐其实在变得越发激烈。
“学生们还是不能盲目跟风,用随大流的心态去考研,应做好长远的人生规划,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再选择适合的学校和专业。”贺争说。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4日电(杨雨奇)
- 上篇文章 /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关停矿区再造生态工业新城 焕发“绿色”发展新容颜
- 下篇文章 / 南昌:随意放生外来野生动物最高罚5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