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2011~2017年新任教师履历分析 超4成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引进
2018-09-17 16:03:03 | 昆明热线 | www.cnkmol.com

超四成新任教师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引进

近年来,、青年等各类国家人才计划项目相继颁布,为各类顶尖科研人才提供了较为优厚的归国条件。北大、清华两校是很多归国学者的理想就职单位,而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也会着重考虑其是否入选各类人才计划。

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发现,在810名北大、清华的新任教师中,有348名是通过各项人才计划引进的,其中清华引进教师182名,占总体的40.4%,而北大引进166名,占总体的46.1%。可见,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引进的海归学者是北大、清华新任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看,入选青年的新任教师在各类人才计划的总体数量中所占比例超过50%,其中北大新任教师中的青年学者共90名,占总体的54.2%;清华101名,占总体的55.5%。除青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计划所引进的教师占新任教师总体的17.8%。其中,清华由这些项目引进的教师相较北大更多,占比达到22.0%。

分学科来看,因为、青年、“杰青”“优青”主要面向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通过这些人才计划引进的学者主要集中于理、工、医三个学科,人文社科和经管领域基本没有入选这些计划项目的新任教师。

就工科、理科、医学类院系而言,两校均有一定比例的新任教师是由人才计划引进的。尤其在理科和医学,这一比例高达58.2%和59.6%。可以推测,是否拥有人才计划头衔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新任教师竞逐教职的关键因素,而没有人才计划头衔的应聘者可能处于劣势。

“双一流”建设高校师资队伍的四点建议

总体而言,当前在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中国顶尖高校中,已经形成以境外高校毕业生为主、本校毕业生为辅、境内其他高校毕业生较少的新任教师群体。在理、工、医科院系中,教职竞争在人才计划的催化下不断加剧;而人文社科院系的教职获取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尽管学术产出和科研能力可能是影响学术人才获取国内顶尖大学教职的核心因素,但是博士获取机构的学术声望、高校内部的学缘关系、学术人才的海外经历与其入选的人才项目也在其求职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政府、高校和学术人才都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形成与时代发展相符的应对策略。

笔者就“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同院校、学科应当注重用人标准设置的灵活性。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内顶尖大学的招聘门槛一提再提,尤其是近年来对人才计划的重视直接导致学术人才的海外科研经历成为很多高校求职的必要条件。然而,这种招聘标准的制定可能存在没有兼顾学科差异等问题。因此,高校在招聘教职人员时应当灵活考虑、综合判断,避免设置简单的“一刀切”政策,从而错失优秀的学术人才。

二、应当提升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流动性,避免过度近亲繁殖。应该进一步提升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建立更为开放、更多高校参与的人才交换网络,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

三、应当加大在政策层面对人文社科的重视,提升人文社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目前,青年、“优青”等人才项目主要针对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缺少专门的人才计划。国家和各地政府应当在考虑人文社科特点的情况下,建设专门针对人文社科的人才计划项目,提升国内顶尖大学中人文社科领域的整体师资水平。

四、作为以学术职业为目标的高学历人才,应当及早把握市场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科研道路。他们应着力丰富自己的海外经历,提升科研能力,积累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并努力申报重点人才计划项目,以提高自己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竞争力。

总之,我国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已经在教师学历背景构成等各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新特点。只有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兼顾教师招聘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经授权转载,有删改)

(李潇潇、左玥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沈文钦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国青年报] [编辑:昆明热线]
聚焦春城·昆明新闻
昆明热线 大美春城 魅力昆明
Copyright© 2005-2023 CNKM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