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网络上瘾尤其是游戏成瘾问题困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就是因为家长欠缺“输出”能力,即不知道如何分辨游戏作品的好坏,也不知道孩子适合何种游戏类型。早在2000年左右,国内的基础教育就采用了游戏化教学,后来逐步引入网络课堂和数字游戏,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源于教师知道应该选择何种游戏,以及如何使用。人人认为读书好,但肯定不会不加分辨,啥书都给孩子看,这是书籍素养。游戏素养亦是如此。
对于青少年来说,强调探索元素的功能游戏更适合他们。以知名游戏《纪念碑谷》为例,玩家在不同的平面中探索通关路径,能够体验几何与空间的美感。再如国产游戏《惊梦》,其故事取自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玩家根据古诗词来寻找提示,以完成颜色解谜任务,堪称当代国风游戏的典范之作。此类游戏强调探索乐趣以及认识世界,而不是一味追求获胜或消费,这与教育宗旨不谋而合。
因此,只有社会整体游戏素养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困境,让数字媒体惠及留守儿童,而不仅止步于对“网游上瘾”浅尝辄止的批评。一方面,游戏开发者需要打破产品同质化现状,实现文化内涵及游戏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游戏的消费者要具备评价游戏的能力,为自己及孩子选择适当的游戏产品。如此一来,游戏生态才能良性发展,这种成就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荣耀”。
孙佳山 孙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孙佳山 孙静] [编辑:昆明热线]
- 上篇文章 / 乖巧伶俐,逸动“小安”获“灌篮”选手青睐
- 下篇文章 / “铁龙生存战”开战,逸动“小安”贴心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