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焦虑感必定会导致抑郁吗?如何看待大学生群体的存在焦虑感?
2018-12-25 18:03:03 | 昆明热线 | www.cnkmol.com

25岁的小尤是一名研三学生。临近毕业,她才恍然发现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不清楚自己想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小时候“讨好”父母,上学时“讨好”老师,她惊觉自己之前一直在为别人而活。身边人常说“年轻就该去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可是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呢?在每一个无眠的深夜,她早把自己拷问了无数遍,就是找不到一点可取之处。她说自己仿佛孤身行走于幽长漆黑的隧道,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光亮。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发表的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全人群患病率约为4.4%。今年4月,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徳表示,据调查,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抑郁症状。同时,世卫组织首份预防自杀报告也表明,自杀已经成为15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如何看待大学生群体的存在焦虑感?

在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毕业年级,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无所适从。有人坦言自小乖巧,按着父母、老师的逻辑生活,现在选择权移交到了自己手上,“脚下都是路,却不知道该迈向何处”。当现实的就业需求与个人发展预期可能相互抵牾,也有不少人叛逆期迟到,在他们看来,如果和大多数人一样循规蹈矩,不就如同工厂流水线的产品一样,自己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意义?反正随时都能被另外一个更优秀的个体所替代。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宋崇升大夫认为,以上问题与“存在焦虑”有关。存在焦虑是人格理论中的一个说法,指个体察觉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凡危及个人生存的因素或危及与生命有同等价值的信念和理想(如地位、名誉、自尊、求知、事业等)的因素,都会导致此种焦虑。其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有限性,感觉到走向虚无的恐惧。自由意志要求个体实现自身价值,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而当个体放弃追求、逃避责任时,就会感到焦虑。

在宋医生看来,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人早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变化和挑战,这种情绪的出现很正常,实际上是想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找到一个落脚点。一旦将来有了确定的社会身份角色,比如一份稳定的职业,不确定感自然会有所降低,焦虑状况也会有所缓解。

至于无法看清自己的个人潜质而导致的存在焦虑,宋崇升大夫坦言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都有很大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牺牲学生主动思考与独立选择的情况。但是,就大学生而言,既然可以考上大学,能够将自身的智力开发出来,说明个人潜质还是很不错的,所以要相信自己依然可以对未来作出成功的选择,更何况认识自我本就不能一蹴而就。其实为自己作出选择,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在小时候被压制,但不意味着彻底消除,需要不断开发尝试,勇敢挑战,不惧失败,这样才能得到锻炼。大学生与其陷入悲哀难过,不如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若婷] [编辑:昆明热线]
聚焦春城·昆明新闻
昆明热线 大美春城 魅力昆明
Copyright© 2005-2023 CNKM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