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原因多样
这样的“门槛焦虑”,曹红旗也存在。“现在好的岗位,硕士学历就是最低门槛。”因此,报考学校专业时,他衡量再三,既考虑学校能否再上一个平台,同时也需要找到一个考试难度较小的专业。
但也有人是喜欢研究而读研的,凌晨四点走出自习室的孙建有些疲惫,回到宿舍睡上3小时后又匆匆投入到第二天的复习计划中去,对于她而言,考研不仅是为了谋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是能帮助她完成自己的学术梦想。
已经坐在北师大教室中的静雯比任何时候都刻苦学习,她知道考入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并不容易,这不仅是为自己谋得光明的未来,更是弥补了自己多年来的遗憾。“当时高考,我考得还挺好的,但志愿没报好,不甘心。”
290万考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研原因,有调查显示,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首要动机为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占比36%;其次是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占比21%;第三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占比17%。
本科生就业压力,成为考研的首要原因,而这背后,则是社会整体就业门槛的提高。今年本科毕业的崔先生,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现在连普通初中招聘老师都要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只能教小学,而在我自己上学的时代,即便是高中老师,也大多只是本科生。”
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在2018年区教委第二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需求中,全部18个初中教师岗位,都要硕士研究生,小学教师岗位中也有不少要求硕士研究生。
弃考者也不少
不过,让不少考研者乐观的是,虽然报名人数大幅增长,但研究生报录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也就是竞争难度并没有增加。2009年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报录比有所上升,到2013年达到3.3:1。在2017年非全日制纳入统考,考生数量大幅增加,报名数量达到212万人,录取72万,报录比再次降到3:1以下,达到2.9:1。
考研热的另一面则是弃考热,数据显示,2016年,参加研究生初试的考生仅有142万人,约有35万名考生缺考;2017年,参考人数为170万人,缺考人数达32万人;2018年,有190万考生参考,缺考人数高达48万人。近三年来,报考人数越多,弃考者越多,不乏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只是跟风报名。
首都师范大学辅导员杜渐表示,仅其所在的心理学院,今年有近80%的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读研,“考研热,老师要冷思考。学校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长,不要盲目跟风。”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庚认为,无论因何原因考研,都要按培养模式认真完成学业,考研热也会催生学校和导师对研究生教育做出改变,“读研的人多了,但对研究生的要求不能降低。”
- 上篇文章 / 一线铁路工人备战春运记:不能放过任何一处隐患
- 下篇文章 / 墨西哥伊达尔戈州输油设施爆炸致死人数升至7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