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见闻:列车售票员的“退”与“进”
“算盘、剪刀、浆糊,这些曾是工作必须的工具。”在铁路售票岗位工作34年的康顺兴感叹,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铁路售票服务不断提升,售票员们越来越退居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之后,日益走向旅客,以更温馨的服务让每一位旅客平安上车,踏上归家之旅。
资料图:火车站售票大厅。中新社发 陈骥旻 摄
1985年,结束4年军旅生涯,康顺兴进入北京站,开始售票员的工作。
“头一个月背规章制度,熟记运行图,业务学习得十分扎实。”终于穿上胸前缝着“售票员”三个字的制服,他才发现,每天10个小时基本就在一间格子里度过。
当年可谓“一票难求”,即便平日里,售票窗口前也排着长队。对此,康顺兴称,一方面因为当时的铁路运力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因为当时只有窗口售票且售票过程繁琐。
上世纪八十年代,火车票是长约4厘米、宽2厘米的小硬纸板,那是一种批量预制的卡片式常备车票,俗称“硬板票”,印有发站、经由、到站、有效期、席别、等级、票价等信息。
“每天接班之后,要迅速在铅字堆里找出日期,出票时在硬板票上以打压方式注明乘车日期,再以盖章或贴纸条的方式注明车次。”
贴纸条比较常见。“当年只能预售三天的车票,卖出去一张,就撕下来相应的一张小纸条贴到硬质票上。”康顺兴称,快的话5分钟卖出一张票,要是卖套票至少10分钟。
“售票员须打得一手好算盘,业务纯熟,才能把票卖对。”康顺兴那时一天最多能卖500来张票、1万多元(人民币,下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杜燕] [编辑:昆明热线]
- 上篇文章 / 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结束
- 下篇文章 / 云南导游威胁乘客 官方:吊销导游证 旅行社停业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