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保护与水产发展应取得平衡
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提高养殖水平
叫停水产养殖不能“一刀切”,同样,水产养殖对生态有负面影响的说法也不能“一刀切”。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环境不仅不会造成污染,还会对水生态环境有净化修复的作用。刘家寿说:“像中国有很多大水面的水体,比如说湖泊、水泊,在这个水里面,不用去施肥,不用去投饵,只是利用水泊里面一些天然的饵料生物,比如说浮游植物、水动物、水草以及一些悬浮的有机碎屑。那么这种方式是完全把天然水体里面的一些营养物质通过鱼体利用,然后转化为人们需要的水产品,通过捕捞上市。这种方式对水体肯定是有益处的,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都是有好处的。”
国际上利用湖泊中的鱼类控制和改善水质的案例很多,在我国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都通过投放鲢鳙鱼这些滤食性的鱼类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尽管如此,于康震还是强调,在水产养殖上,我国坚持“生态优先”。
环境保护与水产发展如何取得平衡?我国采取的方法是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意见,于康震说:“这次《意见》将改善养殖环境作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科学设置网箱网围、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等多项举措。同时,还重点强调要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鼓励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和滩涂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在我国,池塘养殖散户众多。对于养殖散户,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主要方式一是减少饵料用量,提高饵料利用率,二是对养殖尾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表示:“当然,对渔民来讲,他成本可能会增加一些,但是对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不能减少的步骤。必须要适当地用一点成本来处理尾水,这个处理对于整个农业,对于整个渔业发展是必须的,所以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因为投入以后可持续发展,不投入就不能持续。我觉得现代渔民也应该逐步提高这种环保意识。”
养殖户转型升级总要有个过程。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引导水产养殖户提高绿色养殖水平,对此,于康震表态:“现阶段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问题是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同样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给予一定的过渡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养殖户提高健康养殖水平,提升养殖尾水处理能力,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
央广记者:朱敏
- 上篇文章 / 有一种爱情叫做:我们约好在站台见一面
- 下篇文章 / 今年元宵节 故宫将首开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