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 上篇文章 / 昆明官渡检察院发放77万元国家司法救助金
- 下篇文章 / 富宁一男子为“买网盘”被骗28万余元 铁警48小时破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