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叫‘九哥’,9月份的时候从其他猴群分出来后自己组建了‘家庭’;这个叫‘米粒’,脸上有一些斑点……”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62岁的余小德指着几十米外山林间的一群滇金丝猴,像介绍自己亲人和朋友一样对访客说。
在外人眼中,这些滇金丝猴除个头大小外,其他很多特征难以分辨清楚,更别说区分一个个猴家庭了。可余小德却能把每只猴子的特征和品性都说得很清楚。他认为这没什么秘诀,就是因为爱护大自然,跟山林及滇金丝猴们和谐共处,时间长了,相互间的关系就会像亲人朋友一样亲密。
余小德是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响古箐村民小组的傈僳族村民,也是护林员兼护猴员,照顾滇金丝猴10多年了。现在,生活在村寨周边山林中的滇金丝猴能听懂他的哨声和话语,可以在他身旁嬉戏和进食,成为他的“猴友们”。
滇金丝猴主要分布在云南白马雪山一带,是和大熊猫齐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长着一张像人的脸,红色的大嘴唇十分特别,非常漂亮。”一说到滇金丝猴,平时寡言少语的余小德话就多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打猎和伐木等行为对滇金丝猴栖息地造成了破坏,这些猴子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回想过去的几十年,余小德与这里的山水和滇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关系经历了紧张、缓和到和谐的过程。
响古箐是一个傈僳族村落。年轻时,余小德迫于生计砍过树、打过猎。虽然从不猎杀猴子,但林子少了,山秃了,食物随之减少,猴群便不断萎缩。
“那时候,别说近距离看猴,能远远听到对面山上有几声猴叫就不错了。”余小德说,当年滇金丝猴很怕人,哪像现在,外面来的游客才离着几十米就可以看猴子吃东西、嬉戏、打闹。
为了拯救濒危的滇金丝猴,我国建立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1999年,保护区与有关方面合作,探索“社区共管”,保护的同时,着力解决周边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位于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响古箐等几个村子被纳入试点。
根据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任务高度叠加的特征,云南省有关部门在迪庆实施生态扶贫,在生态护林员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迪庆已聘用生态护林员近1.7万人。
- 上篇文章 / 缅籍男子被困深井 德宏姐告消防救援大队营救
- 下篇文章 / 丽江玉龙雪山黄金周旅游持续火爆发游览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