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踏清河村牛书记的致富经:咖啡、茶叶、坚果“一地三种”
2019-10-15 22:57:44 | 昆明热线 | www.cnkmol.com

“坚果成林、油茶开花、咖啡结果……”一段铃声之后,电话那头传来了牛花才的声音:“你们休息下,我马上到。”很快,门口就响起摩托车的声音,下来一个皮肤黝黑的傈僳族汉子,正是牛花才——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踏清河村党总支书记。

如今,邻村有样学样也搞“一地三种”,牛花才经常跑去帮忙。

踏清河是一个“移民村”,聚居着汉、彝等多个民族,其中,1997年从怒江州迁移过来的傈僳族群众占80%。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这个典型贫困村通过发展咖啡、茶叶、坚果立体套种,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

(一)

走在“产业地”里,放眼望去,高的是坚果树,矮的是咖啡树,旁边还有茶树。三种作物互不影响,又能起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作用,发挥土地最大效益。

“茶叶不用怎么打理,咖啡长在坚果树底下。”牛花才算了一笔账:一亩地里种三样东西,相当于有了三亩地的收入。

这对人均土地面积不足一亩的踏清河村尤其受益。“受干旱影响,茶叶今年损失严重,要是单一种植,村民就亏了。”他说,套种能提高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

眼下,正是坚果丰产的季节。全村目前采摘了200多吨坚果,比去年增加一倍。“今年鲜果价格能到每公斤14元。”牛花才说,路子走对了,想不挣钱都难。

可对于踏清河村来说,探索产业发展这条路十分不易。

1997年,移民搬迁工作开始。包括牛花才在内的很多傈僳族群众告别老家,来到如今的踏清河。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峡谷。因为人多地少,当地政府决定因地制宜,引进企业带动村民种植咖啡。

“听说这个东西人吃不得。” “我们种它有什么用?”……村里炸了锅,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村民的抵触。

虽说没见过咖啡,但牛花才清楚,这是可以挣钱的“果果”。“我们搬出来是为了啥?是求发展!”经过牛花才耐心做工作,村民有了种植咖啡的热情:挖咖啡沟、栽苗、施肥……

没想到,咖啡种下去不到一年就遇上了霜冻灾害。牛花才只得又挨家挨户做工作,还把政府补贴的大米送到村民手上。扶管费也由公司直接补贴给村民,直到咖啡投产。

2002年,咖啡陆续挂果。村民有了第一笔收入。牛花才家的12亩咖啡地当年就有1万元进账。“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他说,咖啡果成了“金果果”。

[来源:新华网] [作者:严勇] [编辑:昆明热线]
聚焦春城·昆明新闻
昆明热线 大美春城 魅力昆明
Copyright© 2005-2023 CNKM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