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更为高效的太空旅行方式,甚至大开脑洞,构思出种种光速旅行的设想。但以目前可以预见的技术手段,人类不可能实现光速旅行,也不可能实现恒星际航行。
去别的星球看一看、玩一玩,甚至干脆住下来,是许多科幻迷的梦想。科学家们也在未雨绸缪,为人类寻找“第二家园”。从火星、半人马座到开普勒452B,他们的目光越投越远。
然而现实问题是,就算找到一颗合适的类地行星,我们也没办法搬过去。面临考验的不仅是航天技术,恐怕还有人类的寿命。以电影《阿凡达》中在半人马座虚构的“潘多拉”星球为例,要前往这颗距我们4.4光年的星球,即使按太阳神2号创造的人类飞行器速度纪录(约每小时25万公里)来计算,也需要差不多2万年。
为了实现梦想,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更为高效的太空旅行方式,甚至大开脑洞,构思出种种光速旅行的设想。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以目前可以预见的技术手段,人类不可能实现光速旅行,也不可能实现恒星际航行,除非人类对基本物理学认知上出现质的飞跃。”
光速旅行设想缺乏物理学支撑
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程师大卫·伯恩斯提出了一种近光速粒子加速相对性螺旋引擎概念。他声称这种引擎无需任何燃料,就能让飞船达到光速的99%。这一概念已发表在NASA的技术报告服务器上。
不过有专家认为,该设想可能得不到物理定律的支撑。
伯恩斯的发动机原理并不复杂。一个盒子一根杆,杆上套上一个圆环,盒子里的弹簧推圆环,滑到头之后弹回来形成振荡,这样的效应会让盒子来回摆动。伯恩斯认为,如果让圆环滑动时质量增大,盒子的一端就会比另一端重,从而加速前进。要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加速呢?伯恩斯认为,狭义相对论已经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让物质以近光速运动,这样质量就会增加。他设想用粒子加速器代替圆环,粒子在一个冲程中迅速加速到相对论速度,而在接下来的冲程中则迅速减速。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可以不要盒子和杆,而将粒子加速器设计成螺旋形进行横向和圆周运动,就可以达成加速的目的。只要坚持不懈,终将使引擎速度接近光速。
然而这样的加速方法效率极低,用165兆瓦功率产生的力,仅仅跟我们敲键盘的力道差不多。更尴尬的是,这种引擎需要在完全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下运行,稍有一点摩擦力,就足以将微弱的推力抵消,但所有惯性系统都不可能得到完全无摩擦的工作环境。
人类对光速飞行的追求由来已久。1953年,奥地利科学家尤金·桑格尔就提出了光子火箭的设想。
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火箭速度与发动机喷流速度成正比。那么,如果能让喷流速度达到光速,火箭不就能以光速飞行了吗?
但直到今天,光子火箭仍处于探索阶段。除了制造大量反质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保障光子源获得足够光压的高温等问题无法解决,其物理原理也遭遇了瓶颈。杨宇光说,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本是一个自然对数形式,但当喷流速度接近光速时,则变成双曲正切函数形式。简单说,即使喷流速度能达到光速,火箭的加速效率还是很低,要加速到光速极其困难。
- 上篇文章 /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长安凯程F70开启全球车征程
- 下篇文章 / 中欧合作全球新一代大皮卡长安凯程F70的双料纪录诞生记

